年轻的中国芯设计者:见证中国芯
将近一年后的2000年,在新的实验室,这群年轻的工程师们等来了好消息——编码终于通过了测试。这意味着,芯片设计已接近完工。
仓库附近小饭馆的“黄金大饼”卖得很火,那是工程师们在通宵编程后的最爱,“又便宜又好吃。”
期间,公司在不断壮大,邓中翰的团队搬离了大仓库。走那天,郭小川正好在深圳出差。至今,他还为没能和旧址告别,留有遗憾。
将近一年后的2000年,在新的实验室,这群年轻的工程师们等来了好消息——编码终于通过了测试。这意味着,芯片设计已接近完工。
这时,他们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——设计一条“全扫描链”,实时检测每1条集成电路的运行状态,以便随时检查出芯片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。这就像在一座城市的每条道路,装上一个“安全探头”,及时找到“酒驾”者和犯罪嫌疑人。“因为代价昂贵,那个年代,放眼全球,没几家芯片公司能有如此魄力,如此技术。”全程参与研发的“中星微”副总裁朱军如今回忆。
这条“全扫描链”保证了“星光一号”以及以后一系列相关芯片的品质:100万块芯片,不合格者不多于200块。
近乎苛刻的技术,才能达到近乎苛刻的标准,并最终打动飞利浦、三星等近乎苛刻的国际巨头们。
2001年前后,“星光一号”被送往台湾委托加工。接下来,年轻的中国芯设计者只能等待。
等“芯”:
无酒的干杯最让人醉
“星光一号”回来了。
这是2001年3月11日,它被封装在一个黑色铅盒里,从首都机场接回。在北京中关村里,邓中翰和他的团队等着这一刻,似乎已经很久了。
这一天,没有人刻意通知,所有人早早来到公司等着。邓中翰穿上藏青色西装,系上黄色领带,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见证各自人生历程中的首枚“中国芯”。
晚上11点左右,这枚芯片装载着过百万集成电路,看上去却比纽扣还小。随后,它被技术人员装进电脑摄像头测试版。实验室里,所有人摒住呼吸,紧紧盯住屏幕,屋里刹时宁静——“中国芯”的成败在此一举。
这时,一个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——这是由摄像头拍下的实验室场景,格外清晰。这意味着,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多媒体芯片“星光一号”获得成功,中国已告别无“芯”时代。
成功了!所有人热烈鼓掌。这时,不知谁提议:“咱们大家干一杯吧!”立即获得大家响应,没有酒,大家就把茶杯、一次性纸杯,甚至矿泉水瓶子一同举起,“干!”
“喝过那么多次酒,这一次无酒的干杯最让人醉。”邓中翰说。至今,这一幕仍被珍藏在他办公室。
当年9月,飞利浦、三星、TCL、联想、方正、海尔、紫光等品牌电脑中的一个核心部件改用“星光一号”。2002年,微软提出合作;2003年,“星光五号”实现手机、移动存储、数码相机的有机结合;2004年底,索尼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配置“中国芯”。2005年,“中星微”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。
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手机彩信、和弦铃声,都源自于“中国芯”。“原来2000块的手机,现在800块钱就能买了。”邓中翰说。
朱军说,短时间内,技术可以复制,但戴尔、索尼不会放弃一个好伙伴,把要求告诉一个陌生客户。比微米还小1000倍的纳米,将是“中国芯”下一阶段的技术目标。
在“中星微”大堂,挂着一幅被放大的“星光五号”芯片电路剖析图。“这是一座城市。黄色方块是公用设施;绿色长条是高速公路。那些密密麻麻的蓝色细线则是一个个紧张工作中的芯片研发团队。”邓中翰说。
而在遥远的美国硅谷,首次有了“中国芯”的研发中心。在那里,许多黄皮肤黑眼睛正奉献出智慧和技术。
和很多年前不一样的是,这一次,他们为了自己的民族,瞄准、蓄势、出发,冲刺。
在倪光南看来,比起注重理论的科学家,工程师则解决实际问题,“前者回答为什么能,后者解决为什么不能。”
他说,我们自古就有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。希望今后多一些来自一线,善于创新的工程师。这样,下一个甲子,中国才可能会出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。
2009年9月,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,将自己的产品线延伸到服务器,每个单元的工艺技术达到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32纳米。
显然,在漫漫的征途上,“中国芯”和他的工程师团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
相关文章
更多>>- 深度解析:中国芯片业为何赶不上美国10-05
- 2009年第四届 “中国芯”评选活动拉开帷幕09-30